2016年3月15日

認識壽山原住民 -- 台灣獼猴 (2)

台灣獼猴資料提供:彥齡  
文:Biofly、彥齡


                                                                                                           鄧宇婷 拍攝



台灣獼猴或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法則就是要吃得飽、吃得好,才能延續生命及繁衍後代,所以吃是一件人生大事,也因此野外的台灣獼猴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約佔40-55%)找尋食物,邊走邊吃、邊找邊吃,相較於被人類餵食的獼猴卻只花費29%的時間在進食,到底這兩者間的差別又在哪裡呢?為什麼野外的獼猴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吃東西呢?牠們又吃了什麼種類的食物?

讓我們回到說故事現場...

「等一下,需要你們當一下小獼猴,到樹叢裡尋找食物。剛剛提到獼猴有頰囊,但是我們人類沒有,所以請你們帶著媽媽幫你準備的袋子去尋找食物,找到食物卡片後,就把它放進來。因為是去野外尋找食物,每隻獼猴找到的食物數量不一樣是正常的,所以不需要用搶的哦!時間一到,我會請大家回來。」

孩子們紛紛到了樹叢裡尋找我們事先放好的獼猴食物圖卡,有六種食物做代表:三種植物性食物(葉子、花和果實);三種動物性食物(刺蛾毛毛蟲、竹節蟲和攀木蜥蜴)。等孩子回到位子後,分別介紹不同的食物種類,讓孩子知道植物的各個部位獼猴都會取食,而動物性的食物種類也很多,從昆蟲、爬蟲類至哺乳類都會吃。因為台灣獼猴取食的食物非常多樣化,就像人類會吃青菜和肉,故牠們是屬於雜食性動物(即廣食性)。



                                                                                                           葉芝菱 拍攝


重頭戲到了!該讓孩子們動動腦筋...
「如果你是獼猴,你要怎麼吃全身都是刺的毛毛蟲呢?」

孩子們歪著頭想了又想,突然有孩子靈光乍現地說:
「直接吃!」、
「把刺拔掉!」、
「包著葉子吃!」

一旁研究台灣獼猴的彥齡開始示範,見她拿著刺蛾在葉子上的圖片說:
「你們看吃葉子的刺蛾毛毛蟲就趴在樹葉上,所以獼猴是用葉子把毛毛蟲包起來,然後...就直接吃掉嗎?」

停頓了一下後,又繼續說:
「不是喔!牠們會把趴有毛毛蟲的葉子摘下來,然後隔著葉子將毛毛蟲放在樹幹上搓一搓,這是做在什麼呢?」
孩子們幾乎能直接反映說:「要把刺弄掉!」

「對~這動作可以避免獼猴被毛毛蟲的刺刺傷外,還可以把牠們不愛吃的內臟擠壓出來,然後才把毛毛蟲吃下去。那在地上爬的毛毛蟲呢?要怎麼吃?」現在是展示獼猴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吃毛毛蟲的解說現場,彥齡的模擬表演逗得大人、孩子們非常開心。


                                                                                                           鄧彥齡 拍攝

此時,又見她蹲在地上,模擬看見地上有毛毛蟲的獼猴,用手在地面上揮一揮讓毛毛蟲跟地面摩擦,這種處理方式和在樹幹上滾一滾的效果是一樣的喔!

又或者有些獼猴為了節省取食的時間,把趴有毛毛蟲的葉子反摺一角,讓毛毛蟲的肚子離開葉面,牠們就可以用手指頭捏著,或用牙齒咬住沒有刺的腹部,直接吃進嘴巴裡,然後你就會看到牠小心翼翼地咀嚼,深怕被刺到或感覺到很刺的樣子(這時候我們同時做出像在咬超燙食物的臉部表情),孩子們看得很入迷!

當彥齡表演過台灣獼猴取食動物性食物的方式後,就知道對獼猴來說,在天然環境取食動物性食物,除了天時、地利、猴合之外,有些食物種類也需要花時間、花力氣處理一番。若依照數量和營養成分來說,植物性食物數量較多且平均分散,但其營養成分含量較少;而動物性食物雖然數量少,卻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當獼猴同時遇到這六種食物,牠們會優先選擇營養價值高的動物性食物!因為動物必需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能量。這就是在天然環境生存的台灣獼猴,花費較多的時間在覓食和進食的原因。

讓孩子們知道台灣獼猴是屬於雜食性(即廣食性)的物種之後,再反問孩子:「如果在野外的獼猴有那麼多食物可以吃,還要擔心牠們找不到食物嗎?牠們還需要被人類餵食嗎?」當然不用!只要理解野外獼猴的食性後,就能明白野生動物完全不需要被人類餵食!

那回過頭來想,為何被人類餵食的獼猴只花費1/3的時間在進食呢?假若牠們學習到可以從人類身上輕輕鬆鬆地取得食物(被餵食或搶食),牠們又何必多花時間和力氣去找尋食物呢!而這就是目前壽山的台灣獼猴因人類餵食,所延伸的人猴衝突的始末。


                                                                                                         趙瓊鈺 拍攝


當獼猴被餵食會變成怎樣的情況?我們商請幾位媽媽們出來當餵食者,雙手提著裝有食物的塑膠袋,或者背著裝滿食物的包包。請孩子們扮演獼猴,讓他們本能的展現野生獼猴被餵食的情境。

當餵食者發出聲音並舉起拿著食物的手,獼猴們(由孩子們飾演)慢慢地、慢慢地靠近餵食者,一開始還很克制地撿拾掉落在地上的食物,後來在食物未落地前就在空中被攔截,接著乾脆自己動手伸進塑膠袋裡拿,或動手去拉餵食者的包包。最後小獼猴還追逐餵食者,其中還有獼猴因為搶不到食物,與其他猴子發生衝突。而餵食者呢?因為看到圍上來的獼猴數量俱增,而拿起隨身的雨傘或地上的木棍想與獼猴拉開距離,甚至想驅趕一直逼近的獼猴。另一場扮演餵食者的媽媽,還很可愛的舉手投降。


                                                                                                         Biofly 拍攝


在短短的15分鐘餵食遊戲裡,就能輕易的看出台灣獼猴被餵食後,在行為上一連串的改變,甚至改變了人和台灣獼猴的互動狀況。因此看似無礙的餵食行為,不但改變台灣獼猴原本的生態習性,進而延伸出獼猴搶食、人猴衝突等諸多的問題,最終造成壽山的台灣獼猴和人的衝突越演越烈,至今需要動用許多單位的人力、金錢和腦力激盪來解決!另外,當台灣獼猴原有的棲息地被開發成果園或建地等,導致牠們生活的棲地縮減。每當結果季或水果採收期間,獼猴就常到果園光顧,其水果就成為牠們的食物來源,又延伸出農民驅趕獼猴所產生的衝突問題。但其實這也是目前很多地區和眾多野生動物都面臨的窘境!


希望這三場台灣獼猴的故事,讓住在高雄的大人、孩子們更了解獼猴的真實樣貌。
跟野生動物相處最佳方式,還是要保持距離、不要挑釁、不接觸、不干擾、不餵食!即使牠是隻松鼠,也請尊重他們原本生活的方式。


故事說完了,但還未結束...
今年恰巧是猴年,爸媽們有空在家請帶孩子們認識台灣唯一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 -台灣獼猴。



******
附上台灣獼猴參考資料

野外台灣獼猴需要餵食? 學者:不要餵最好

不餵食台灣獼猴也能賞猴

環境資訊中心-壽山獼猴多又壞? 學者:人類榜樣教出來:

環境資訊中心-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生活在母姊社會的台灣獼猴

認識壽山原住民 -- 台灣獼猴(1)

台灣獼猴資料提供:彥齡               
文:Biofly、彥齡

                                                                                                             鄧宇婷拍攝


這次跑到高雄共學團為孩子們說故事,起初領隊邀請時,希望我說自己研究的專長 - 台灣黑熊,但我覺得都到高雄當地說故事,為何不說說壽山的獼猴呢?大家應該更有感覺吧?於是邀約野保所專門觀察台灣獼猴的彥齡同學參與說故事。

聽故事前,請南區領隊先幫大家暖身,閱讀「台灣獼猴」繪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觀看並比較3段影片「呼叫妙博士~猴有意思-和猴子做朋友」及彥齡觀察獼猴所拍攝的影片。其中也有共學團在做完功課後,親子們一起去爬壽山木棧道,用不一樣的角度觀察台灣獼猴和人的互動。

於是一開場我們就要直接點出現況,上演簡短的行動劇。我飾演行為誇張的登山遊客,同學則扮演遵循觀察野生動物基本原則和態度的研究者。

孩子們帶來許多的猴子玩偶,於是請他們假裝是猴群。

「哇!這裡好多猴子哦!快點,我想過去看他們。」我邊說邊做出衝向猴群的大動作。

「等一下,你這樣會把猴子都嚇跑,反而什麼都看不到喔!」同學急忙抓住我,試圖要我冷靜點。

「那怎麼辦?我想靠近點、更仔細地看牠們。」一整個就是顯得很急躁的登山遊客。

同學馬上拿出秘密武器-望遠鏡,「你試試看這個!這可以讓你不用靠很近,也能清楚地觀察牠們喔!」

「哇!真的耶~好多小猴子在媽媽懷裡吸奶。」我拿著紙捲充當望遠鏡,還真的看到另一頭的孩子們在跟我揮揮手,尤其當我說出小猴子在喝奶的話語時,正在喝奶的孩子,還微微地笑著,看來大家很入戲啊!

「你知道嗎?這是一個猴群,猴群是由母猴、小猴、大公猴,大概由30-50隻獼猴組成。如果食物資源很多的時候,甚至可以到達70隻。」

「哇~你怎麼那麼了解猴子,那你再多說點。」

台灣獼猴的故事正式開始...這時候就是考驗大家的暖身狀況,大家對於台灣獼猴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想要認識一個物種可以從最基本的命名、特徵及習性開始著手。

向孩子們拋出第一個問題:「台灣獼猴為何要在前頭加了台灣兩個字?」

「因為牠住在台灣。」、
「因為牠是台灣的猴子。」、
「因為牠是台灣特有種。」大孩子直接說出最專業的說法。

「說得對!台灣獼猴的確住在台灣。」我接著問孩子們:「那台灣有幾種猴子?」
這下答案可多了:「1種」、「10種」、「50種」、「100多種」都出來了。



                                                                                                              唐雅鈴 拍攝

是時候該幫台灣獼猴正名了,「台灣只有一種猴子,因為牠長期住在台灣,才叫台灣獼猴。」對幼兒們解釋越簡單,孩子們才能越明瞭。

接下來就以同樣是靈長類的人類來做比喻,開始介紹台灣獼猴的五官位置、牠們擁有5隻手指和腳指,可以對握的手指能做精細的工作(如摘果實、葉子或抓握樹枝),其坐姿的身高大概到一般身高大人的膝蓋高度,尾巴長度約30公分,體重約6-12公斤等。這些針對獼猴外觀的描述,運用可以作為對比的東西,而人體就是個很好的工具,不但可以讓幼兒們更深入了解,也讓孩子們比較能夠想像,自然就能更融入故事裡頭。


                                                                                                            鄧彥齡 拍攝



同樣為靈長類的獼猴和人有相似的地方,亦有不同的地方。於是拿起照片讓孩子們開始觀察...
「牠們有長長的尾巴。」、
「牠們的臉是紅色的。」、
「下巴的地方膨膨的。」觀察力較細膩的孩子發現重點了。

「對~~台灣獼猴的下巴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叫做頰囊,當牠們到森林覓食的時候,如果第一時間想要取得大量的的食物怎麼辦?牠們並不像人類有衣服穿,所以沒有口袋可以裝很多的食物,也不能像你們揹著小包包去裝食物。這時候獼猴最方便的就是往臉頰兩側的頰囊塞進食物,等到有空閒時,再慢慢的弄出來吃。」一旁的彥齡開始比手劃腳的模擬演出,讓孩子們猜想獼猴如何從頰囊中取出食物。

                                               沈玉玲  拍攝                          葉芝菱 拍攝


另外,跟孩子們說明如何辨別成年公猴和母猴,此時拿出公猴和母猴的照片讓孩子從中說出差異。由照片中可以看到成年母猴有明顯的乳頭,孩子們馬上說:「母猴有ㄋㄟㄋㄟ。」是的,成年母猴的乳頭會比公猴來得明顯的多,乳頭也會因為嬰猴吸吮而被拉長。有的孩子也舉一反三地說:「公猴有雞雞。」所以從外生殖器的特徵來分辨成年公猴和母猴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此外還可從正面頭頂形狀來分辨公母的方法,成年母猴的頭頂是平滑的圓弧形,而成年公猴因咬合的肌肉較發達,故頭頂大多呈現M字的形狀。

                                                                                                           鄧彥齡 拍攝


向幼兒說故事時,如果遇到專有名詞,除了換成孩子們聽的懂語言之外,若能從他們生活中有體會過的經驗來譬喻,這樣孩子們就能更容易瞭解。譬如當孩子們說:「獼猴的屁股有黑黑的東西!」其實那是獼猴演化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硬化角質,叫做「胼胝」。跟孩子們說明時,重點並不在解釋專有名詞,可以換成較生活化的語言:「就像獼猴隨身帶著坐墊一般,可以保護牠們的屁股,不被粗粗的樹幹磨破皮,也可以放心坐在尖銳的岩石上。」


                                                                                                   蘇秀慧老師  拍攝


當大家對台灣獼猴有基礎了解後,就是讓大家動動筋骨的時候了!

至於孩子們模擬獼猴在森林覓食的情況如何呢?

咱們下回待續...

2021/12/30 公告

大腳小腳苗栗親子共學工作室將於今日結束 謝謝曾經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們~~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和投入友善兒童的活動 其他相關活動請追蹤 FB~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部落格文章